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傘翼模型飛機的留空時間

能夠正常滑翔的模型不一定能夠正常爬升。所以手擲試飛之後還要進行動力試飛。動力試飛更為重要,難度也較大。在這上面要動點腦筋,下一番功夫。
一、動力爬升的基木矛盾和克服的方法。

    動力爬升的基本矛盾有兩個:一個是爬升速度遠遠超過滑翔速度,升力大大超過重力,多餘的升力拉翻模型;另一個是螺旋槳的反作用力矩使模型滾轉。爬升調整的實質是妥善處理這兩個問題。
    克服剩餘升力拉翻模型的措施對於初級模型來說多採用盤旋上升的方法。盤旋上升時機翼傾斜,升力的水平分力使模型盤旋,升力的垂直分力小於總升力,拉翻現象因而減緩甚至完全被克服。左盤旋和右盤旋均有類似效果。另一個方法是減小迎角。
    常規模型克服右旋螺旋槳反作用力矩的辦法是使模型右盤旋上升,右盤旋時左機翼速度大升力大產生向右滾轉的力矩。這種機制傘翼模型也成立。但傘翼模型翼展小;盤旋時左右翼速度差小,單純用這個辦法不能完全克服螺旋槳反扭力矩。為此,增加了一個左右機翼面積差的辦法,即左機翼面積大於右機翼面積。
二、動力橡筋的用法

    使用動力橡筋要注意三點:重量、長度和轉數。木機雖然沒有限制橡筋重量,但並非橡筋越多越好。橡筋太多時飛行速度和扭矩更犬,掌握更困難,飛行成績還可能下降。就多數初學者來說,木機以2克左右比較適中。這樣比較容易掌握,也能飛出好成績。還有一點很重要,試飛過程中要用同一種橡筋,不要隨意更換。
    橡筋束長度也有講究,例如1X1(毫米)橡筋條2克重約長約180厘米。如繞成了3圈,橡筋束長為30厘米。如繞成4圈,橡筋束長為22.5厘米。前者較緩,動力時間較長,放飛成功率較高;後者較急,調整難度 較大。橡筋束稍長於前後鉤距離一般不影響操作和滑翔。當然,橡筋束也不能太長大細。
    橡筋轉數的應用更有學問。忌一開始就用大轉數。這樣做橡筋很快疲勞乃至斷裂,來不及找出規律。合理的辦法是從小轉數到大轉數,台階式推進。一般可從150轉開始,飛好後再飛200轉、250轉。步步登高,循序漸進。
三、爬升軌跡的選擇和調整方法

    爬升軌跡不是一種模式,有時甚至要因機而異,也有個人調試習慣和經驗問題。這裡只介紹幾種基木的方法:
    1、左盤旋上升右滑翔:這是最簡單的調整方法。調整狀態是零度拉力線(沒有左右拄),較小的翼面差,較大半徑的右滑翔。爬升期螺旋槳反扭力矩大於機翼右傾力矩,模型向左傾斜左盤旋上升。動力停止後反扭力矩消失,模型在翼面差的作用下右轉彎滑翔。這種方式適用於較小動力的緩爬升。大轉數大動力時反扭力矩甚大,小翼面差無法抗衡,模型往往向左急轉下衝。
    2、左盤旋上升接右盤旋上升右滑翔:在前一種方式的基礎上為了克服左旋下衝,可向右移動中卡,盡可能加大翼面差(小半徑右滑翔但不右旋下衝)。若調整適當,可以克服開始階段的左旋下衝,模型左盤旋上升。動力稍小後,翼面差形成的力矩大於反扭力矩,模型變為右盤旋上升。動力停止後右滑翔。
    這種方式適用於中等動力。由於翼面差是有限度的。動力太大時反扭力矩很大,對抗它必須有很大的翼面差,過大的翼面差又導致滑翔時右旋下衝。使調整進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3、右盤旋上升右滑翔:調整方法是一個較大的「右拉」,配以中等的翼面差。這樣,爬升初始階段主要靠「右拉」使模型右盤旋以克服反扭力矩。這兩種作用大體上是同步的,可以在動力爬升過程中相互制約,動力停止後同時消失,並不影響滑翔。這種方式適用於較大的動力,是一般正式飛行的主要方式。
    4、滾轉爬升:模型沿接近垂直的螺旋軌跡向上爬升。這是可以爭取最大高度的爬升方式。調整和放飛的要點是:a、用較大的動力,橡筋3克以上;b用較大的「右拉」;c、用較大的「下拉」;垂直向上大速度出手。
    大「下拉」是為了克服拉翻現象,但單純用這個辦法難於克服拉翻,而且軌跡不穩定。因此還要用「右拉」使模型右轉。兩者的共同作用不但可能克服「拉翻」,而且軌跡也比較穩定。爬升狀態模型繞立軸右轉時有一個副作用,相當於右機翼不斷下沉,左機翼不斷抬起,為了使模型正常爬升,還需要配合一個向左的滾轉。所謂 「滾轉爬升」不是一般的盤旋爬升,而是一種同時繞三軸轉動的運動,即同時的抬頭、右轉、左滾的螺旋式爬升。這三種轉動恰當的配合,就能獲得理想的軌跡。如「下拉」、「右拉」不足,「左滾」過大,模型將出現「拉翻」現象,反之模型將出現右旋現象。
    調整「右拉」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通過磨、墊等方式使機頭和機身插接時有一個角度。另一個辦法是將機頭浸入80度左右的熱水中,待塑料軟化後取出將槳軸套部位扭成一定的右傾角,再放到涼水中冷卻定形。
四、出手方式

    出手方式是動力試飛中的重要內容。調整好的模型如果出手不當,照樣會使飛行失敗。有時模型本身有某些缺陷,又可以用適當的出手方法來彌補,使之正常爬升。
出手方式包含側風角、傾斜角、出手角、出手速度等四個要素。下面分別敘述:
    1、側風角:即模型縱軸投影和風向的夾角。正對風向容易加劇模型拉翻,大動力大速度爬升的模型應避免。側風能緩和或加劇模型的傾斜,其程度和側風角有關,90度側風作用最大。本機反扭力矩相對大,出手時多採取左側風。
    2、傾斜角:即出手時模型橫軸和水平面的夾角。原始的傾斜對飛行軌跡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容易左旋下衝的模型,如出手時向右傾斜,左旋下衝會減緩甚至被完全克服。反之就會加劇左旋。容易拉翻的模型,如出手時適當傾斜,拉翻有可能改變。出手時不僅要注意傾斜的方向,還要注意傾斜的角度。
    3、出手角:指出手時模型縱軸同水平面的夾角。出手角應和模型爬升情況相適應。一般緩慢爬升的模型用小角度出手,出手角太大時容易造成失速。急爬升的模型可以用大出手角以爭取高度,但要注意防止拉翻。
    4、出手速度:指出手時模型的初速。運動員主觀感覺是出手力量。有些模型可容納較大的初速爬升軌跡又正常,這就應該用大速度放飛,可以爭取更人的高度。有些模型如速度過大就會破壞原來的爬升狀態。每一架模型都有自己的適應速度的範圍。
五、動力試飛綜述

    前面分別從各個側面討論了爬升調整的規律。相信許多讀者已經悟出這些規律的聯繫:一種正常的爬升是由多種因素有機結合形成的。這些因素包括:動力狀況(橡筋數量、橡筋末長和轉數),模型調整狀況和出手狀況。它們之間又互為條件互相制約。所以調整模型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是一個必須遵循一定規律反覆試驗的過程。
    動力試飛的目的是要找到這種合理的組合。如前所述這種組合因素很多,盲目試飛撞大運,必定如墮煙海,事倍功半。即使偶然碰對了,也不知其所以然,同樣沒有收穫。所以,動力試飛要遵循科學的程序,這就是:首先固定橡筋重量、固定橡筋束長度,固定試飛轉數,選定爬升方式。在這「四固定」的前提下去調整模型 (改變翼面差和拉力線等措施)和選定合適的出手方式。
    例如我們選定橡筋2克,橡筋束長30厘米,橡筋繞200轉,調左爬升右滑翔軌跡。動力試飛中這些條件都不要變,迎風平正出手。若模型左旋下,再飛時機翼右傾斜出手,其餘一切不變。如仍不能克服,再增大翼面差。
    試飛時如果模型右旋下。就先後用出手左傾和減少翼面差來調整。經過若干次試飛,由粗調到微調,一般可以找到滿意的飛行狀態,這就完成了一個調整「回合」。記下調整狀況和有關數據。
    接著可以進行第二回合的調整。例如橡筋2克、橡筋束長30厘米、400轉、調右爬升右滑翔。由於轉數大反扭力矩大,所以要調右拉(例如6度左右),左翼梁長15毫米。用類似的方法進行試飛和調整,最後達到了正常爬升,第二回合調整也宣告完成,也要記下有關狀態的和數據。以後需要時還可進行其他回合的試飛。
    動力試飛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三條:
1、試飛要遵循科學的程序。要明確階段(回合),明確每階段固定和非固定的因素。
2、調整時每次改變的項目要單一,一般一次只變一個因素,一般先易後難。
3、要記下試飛組合諸因素。重複飛行時要完全按照這些因素。改變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完全破壞原來試飛時獲得過的飛行狀態。
六、競賽飛行

    競賽飛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模型的性能,有以下措施供選擇和試驗:
    1、.增大動力:適當增加橡筋,但超過3克就很難掌握了;適當加長橡筋束以減緩動力的釋放;使用少量潤滑劑(甘油或蓖麻油);增大轉數(極限值因橡筋品種不同而異,一般在450一550轉之間);用手搖器上橡筋,拉伸後旋轉,逐漸縮回.2、減小飛行重量:木條磨光,適當磨細,減短插入部分;塑料插接件精加J工,適當磨薄,有些部件可以截短;螺旋槳磨薄(主要是尖部)拋光。
    3、精調螺旋槳軸,加潤滑劑,減少摩擦損失。
    4、適當減小後掠角(即增大機翼面積),但不宜小於48度。
    5、用膠固定易變的連接部,如邊卡和前椽的連接。
    採取以上或其他措施要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要掌握分寸,適可而止。過了頭必定得不償失。比如橡筋增加太多就無法控制,還增加了飛行重量,飛行成績反而下降甚至大幅度下降。這叫做物極必反。接近極限而又不過頭,這就是調整模型經驗和水平的體現,是競賽勝利的重要因素?BR>     第二,這些措施一方面存在提高成績的潛力,但也往往增加了飛行調整的難度。橡筋上500轉就比200轉難調。就會出現許多新的現象。所以要反覆試飛,要有充分的估計。競賽的實質也正是在高難度下見高低,在掌握新的理論和技術、克服新的矛盾中前進。傘翼模型是新推廣的項目,飛行調整有一定的難度。這方面的機會是很多的。
返回列表